“土里刨金,贵在琢磨。”张萍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。这位中专毕业、并非科班出身的农村女性,凭借着“不会就问、不懂就钻”的韧劲,在寿县涧沟镇的40亩土地上,建起了年出栏2批次、生猪总量达万头的现代化养殖场,用实干精神生动诠释了“行行出状元”的朴素道理财汇盈,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力量。
2020年秋,张萍决定建场时,手中仅有一本翻卷了角的《养猪实用技术》。非畜牧专业出身的她,毅然从零学起:跑到县畜牧局求取资料财汇盈,跟着兽医站技术员蹲守猪圈学习,甚至开车两小时前往邻县养殖场拜师学艺。她的笔记本上,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疑问——“仔猪拉稀咋治”“消毒水配比多少合适”“不同阶段猪吃啥料”。在14个月的建场期里,她白天紧盯施工进度,晚上则埋头苦读。遇到圈舍通风设计方面的难题,就拉着建筑师傅一同查阅规范,最终将5栋8000平方米的圈舍建成了符合防疫标准的“样板间”:高5米的棚舍确保空气流通,地面30厘米的混凝土防渗层防止污染,粪污管道按3度坡铺设方便清理。“人家说我笨,可笨办法就是一遍遍试,试对了就成了经验。”张萍朴实地说道。
科学养猪的门道,是张萍用“土法”加“章法”打磨出来的。饲料配比严格依照专家给出的方子,玉米、豆粕、麸皮都称得精准无误,“多一勺少一勺都影响猪长肉”;仔猪怕冷,她在保育舍挂了温度计,温度低于20度就开暖风,“跟照顾咱孙子似的,得让它们舒坦”;防疫更是实打实的活儿:进出场先过消毒通道,鞋底踩消毒垫,手上喷消毒液,丝毫不含糊;疫苗按日子打,猪瘟、口蹄疫一针没落,打了多少、打在哪头,都详细记录在本子上;治疗时使用中成药,必须等够药效代谢期才出栏,“少一天都不行,咱不能让老百姓吃带药残的肉”。圈舍消毒她都亲临现场,戊二醛溶液配多少水、喷到什么程度算到位,都严格按规程来,“这不是麻烦,是良心”。
对乡亲们,张萍总说“日子要一起过”。养殖场有12名本地村民上班,普通工人月薪5000元,58岁的李大爷负责清粪,收入稳定,“不用背井离乡,家里孙子也能照看”;流转土地时,她主动把租金提到每亩比周边高200元,“土地是咱农民的根,不能让人家吃亏”。300多亩流转土地种上了有机水稻,猪粪发酵成的有机肥施下去,稻穗比普通稻田饱满不少,“养殖养地,地养庄稼,这才是循环”。
谁也想不到,这位如今能和农科院专家讨论猪群抗体检测的养殖场主,当年连疫苗怎么打都要打电话请教兽医。她的办公室里,《生猪标准化养殖手册》被批注得密密麻麻,抽屉里塞满了参加养殖技术培训的结业证书。“不会就问,不懂就学,别人花一分力,我花三分,总能学会。”这股韧劲,让她从“门外汉”变成了乡亲们眼中的“土专家”。
谈及未来财汇盈,张萍的“出县计划”很实在:“先把黑毛土猪的品质再提提,建个小冷库,让合肥市民也能吃上咱寿县的生态肉。”傍晚的霞光中,她在圈舍外查看猪群,自动化料线匀速运转,远处稻田里,经有机肥滋养的稻浪翻滚。这位田埂上的钻研者,用汗水和坚持证明: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,学历从不是枷锁,只要肯钻研、能吃苦,平凡人也能走出不平凡的路。张萍的故事,正是新时代农民依靠勤劳与智慧实现自我价值、带动乡村发展的生动写照。(文/牧意)
亿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